微信“扫一扫”浏览

确认

你想不到的糖尿病诱因


糖尿病与肠内菌丛的关系,是现在亟待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。在谈到两者的关系之前,先简单说明一下糖尿病发作的机制。诚如各位所知,糖尿病分第一型糖尿病与第二型糖尿病,近来还有将阿兹海默型失智症视为脑部糖尿病,称为第三型糖尿病的趋势,但这个观点引发的讨论相当分歧,所以还是先不列入讨论。

首先,第一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细胞被破坏,导致无法制造出控制血糖量的胰岛素,所以人们较少罹患这个类型的糖尿病。至于原因,有人说是因为遗传,也有说只是因为环境,但却完全不清楚细胞为什么会遭受破坏,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病毒感染,但这也未获得认证。而且相较起来,似乎许多第一型糖尿病的案例症状恶化速度都较快。另一方面,说到糖尿病,一般都是指第二型糖尿病。第二型糖尿病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,也就是血糖变得高于正常值的疾病,初期几乎没有自觉症状,但若置之不理,全身的血管或神经等就会慢慢出问题,并引发各式各样的并发症。一般认为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是源自于遗传,高热量,高脂肪的饮食,运动不足等,导致胰岛素功能变差所致。含糖的食物会被唾液或消化分解为葡萄糖,从小肠被吸收到血液当中,因此当饮食造成血液中葡萄糖增加时,胰脏就会分泌出胰岛素,将葡萄糖送到肌肉等处,做为能量被利用,当分泌胰岛素的机能变差时,就会无法好好处理血液中的葡萄糖,而让血糖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。一旦变成了高血糖,存在血液中的大量葡萄糖就会猛烈攻击胰脏,让胰岛素的分泌量降低,在肝脏、肌肉等的组织内变得不容易发挥功能,而引发胰岛素阻抗的状态。这个高血糖又进一步引发高血糖的恶性循环,会造成糖尿病日益恶化,而且当糖尿病在不知不觉间恶化之后,最终会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并发症。

在两者当中,我将把焦点放在盛行率较高的第二型糖尿病上,来检视一下糖尿病与肠内菌丛的关系

其实在某个研究单位里,已经推行了探索两者关系的实验。他们检验了粪便后,发现血糖值正常或是控制得宜已经改善的人,他们的肠内菌里有较多好菌,而且糖值飙高的人果然还是坏菌较占优势。而且也发现血糖值正常的人体内有大量称为akkermansia菌的肠内菌。这个akkermansia菌是普遍存在人类肠道内的好菌,从婴幼儿到老人的体内都有。实验中,研究人员将akkermansia菌打进老鼠体内,虽然对摄入正常饮食的老鼠没有发生效果,但在因摄取高脂肪饮食而变胖的老鼠身上,则发现它能有效抑制脂肪的增加,血糖值变得正常,也强化了肠道障壁功能。总之它是一种极有可能有效控制血糖,防止肥胖,同时用于改善体质的菌。

肥胖与第二型糖尿病息息相关,其原理在于,当因肥胖造成脂肪组织变大拉长时,血液就会无法充分运到末梢去,脂肪细胞就会坏死,为了去除这些坏死的细胞,胰岛素的功能会变差,胰岛素就无法正常发挥作用,久而久之就会引发第二型糖尿病。因此预防肥胖本身直接有助于预防糖尿病。在另外的研究中,实验结果也发现,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肠内菌丛容易失衡,由于肠内菌丛混乱失衡,造成在血液中检验出原本应该栖息在肠内的肠内菌,甚至可能导致发炎。

胰岛素在体内变得难以发挥功能的状态称为胰岛素阻抗,会造成身体无法充分吸收糖,血糖于是升高,虽然主因是肥胖或运动不足等,但肠内菌丛失衡引发的慢性发炎,也被称为是原因之一。换言之,若能改善肠内环境,让好菌占优势,或许就能抑制伴随第二型糖尿病出现的发炎,也能改善胰岛素阻抗。然而,肠内环境也仍会因为不规则的饮食生活,运动不足,压力等生活环境因素或年龄增长而恶化,所以,不想罹患糖尿病就是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,饮食均衡不偏食,虽然这个结论看起来有点理所当然。


【敏亦安】临床抗敏专用益生菌

购买商品前需先关注公众号哟~

我知道了
我知道了